旁边,一位身着印度传统服饰,眉心点着朱砂的学者,双手合十,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林先生,我是来自印度贝拿勒斯的占星师,拉杰什·夏尔马。我听了您的演讲,深受启发。我们印度的‘乔蒂什’(Jyotish,即吠陀占星学),也强调行星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以及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宝石来改善运势。我发现,贵国的‘择日’之学,与我们的‘穆赫urta’(Muhurta,选择吉时之学)非常相似。”
林青阳眼中一亮。
“夏尔马先生,幸会。我对贵国的吠陀智慧素有耳闻。的确,无论是行星的轨迹,还是时间的吉凶,其背后都是宇宙能量在不同时空节点的展现。我们的祖先,都在试图解读这些‘天机’。”
他伸出手,与夏尔马先生紧紧相握。
这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原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有着与《玉匣真本》遥相呼应的智慧传承。
“林先生,您好。”一个略带沙哑的女性声音响起。
林青阳转过头,看到一位气质神秘,穿着黑色长裙,脖子上挂着塔罗牌吊坠的女士。她年纪约莫四十出头,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我是伊芙琳·布莱克伍德,一位塔罗占卜师,也研究一些卡巴拉和赫尔墨斯主义的学问。”她递上一张印着复杂符号的名片,“您的演讲非常精彩。我一直认为,东方的易经、命理,与西方的塔罗、炼金术,虽然符号系统不同,但其哲学内核,或许都源于某个更古老的、失落的‘源初智慧’。”
林青阳接过名片,入手微凉。他能感觉到,这位伊芙琳女士身上,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能量场,敏锐而专注。
“布莱克伍德女士,您的见解非常深刻。”林青阳诚恳地说,“我也相信,人类的智慧在源头处或许是相通的。”他顿了顿,像是下了某种决心,“如果各位不介意,我想展示一个小小的,嗯,可以称之为‘共时性’的现象。”
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林青阳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小巧的罗盘,并非现代的指南针,而是那种刻着天干地支、二十四山的风水罗盘。他没有解释罗盘的复杂刻度,只是将其轻轻放在桌上,指针微微晃动后,稳定地指向一个方向。
“按照华夏的传统方位学,这个礼堂的能量流向,目前最旺盛的区域,在……”他伸手指了指礼堂的东南角,“那个位置。如果此刻有重要的谈判或者决策,选择那个方位,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里恰好摆放着几盆生机勃勃的绿植,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显得温暖而明亮。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颇为严谨的德国学者,汉斯·穆勒教授,推了推眼镜,带着几分挑战的口吻说:“林先生,恕我直言,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您如何证明您的判断是基于客观规律,而非主观臆测?”这位穆勒教授是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对这类“玄学”一直抱持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