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颇为严谨的德国学者,汉斯·穆勒教授,推了推眼镜,带着几分挑战的口吻说:“林先生,恕我直言,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您如何证明您的判断是基于客观规律,而非主观臆测?”这位穆勒教授是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对这类“玄学”一直抱持怀疑。
林青阳并不生气,反而笑了:“穆勒教授,您说得有道理。很多时候,‘信则灵’确实有其心理学基础。我无法像做物理实验那样,给您一个绝对的证明。但是,古老的智慧往往是在无数代人的观察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
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穆勒教授身上,眼神平静却仿佛带着一丝洞察:“穆勒教授,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您最近是否常感肩颈不适,夜间睡眠质量也不太好?尤其是当您在办公室靠窗的位置工作过久之后?”
穆勒教授脸色微微一变。
他确实有这个问题,医生说是颈椎劳损和神经衰弱,但他从未对人提及在办公室哪个位置会加重。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后颈,有些错愕地看着林青阳。
林青阳没有继续深究,点到即止:“这只是一个不成熟的观察。或许与您办公室的光线、通风或者某些我们尚未察觉的环境因素有关。华夏命理中,称之为‘形煞’或‘气场不调’。有时候,细微的环境改变,确实能影响人的身心状态。”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没有卖弄玄虚,又隐隐透出一丝“真功夫”。
穆勒教授沉默了,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周围的学者们也窃窃私语,看向林青阳的目光中,更多了几分敬畏和探究。
伊芙琳·布莱克伍德女士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她轻声道:“林先生,您所说的‘气场’,我们称之为‘能量场’或‘以太体’。看来,我们确实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着相同的真实。”
这次交流,对林青阳的触动极大。
他意识到,命理学,或者说人类对于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探索,并非华夏独有。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都曾仰望星空,俯察大地,试图找到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生命的意义。
这些不同的体系,就像是攀登同一座高峰的不同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尔马先生,布莱克伍德女士,杜邦教授,穆勒教授……”林青阳环视众人,真诚地开口,“我有一个提议。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长期的交流机制?定期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心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相信,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一定能激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都更进一程。”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积极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