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的许多拳书,里面有不少对练拳路,无非是说甲一拳打什么地方,乙如何防;
乙一脚踢什么部位,甲如何躲。
这些对练套路都是人为设计的,以之练功,固然有益,但如果死搬套路,那就很可能有害了。
在实战中,情况千变万化,谁也不会死搬套路去打架。
当今武术比赛中的对练表演,的确是激烈紧凑,花团锦簇,但也确实是“表演”,其观赏价值远在实战价值之上。
如果说这些是花拳绣腿,恐怕也不过分。
比如擒拿术,明明都是一些简练朴实的动作,但表演者非要拿足架子,加点花法不可,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一位太极拳名家曾感叹道: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经常思想前辈先贤练功的神气而进行的,可能未走错路。
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师,拳味还未找到,就独出心裁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弄些其他拳的规矩,当作太极拳要诀。
自误误人,莫此为甚也。如这样的功夫,虽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顾,但外行人看了,反觉好看。
如这样的拳师,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还高还多,鱼目混珠,殊可叹也。
实际上,不仅太极拳如此,其他不少拳派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种倾向。
练拳者应是内行,而观众大多是外行,他们要看热闹,听响声。
于是,内行为了迎合外行的口味,博取掌声,常常练走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