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殿的檀香混着松烟墨的苦,在梁下凝成灰蒙蒙的雾。陈五跪在玄色帷幔前,膝盖压着冰凉的金砖,指节抠进龙纹地毯的金线里,指腹被硌得生疼。太武帝的龙榻空着,锦被还留着他最后一口呼吸的温度 —— 三日前寅时,皇帝攥着陈五的手腕断气,指甲几乎掐进他骨头里,最后一句话是 “守好”,尾音散在龙涎香里,像片被风吹碎的雪。
“陈大人。”
尖细的嗓音刺破殿内的死寂。陈五抬头,见大长秋王福举着金漆托盘站在阶下,托盘里铺着明黄缎子,缎子上压着太武帝的遗诏。王福的眼尾还红着,可喉结动了动,又恢复了惯常的恭谨:“新帝在偏殿用早膳,崔侍中说,该议顾命大臣的事了。”
陈五站起身,右肩旧伤抽了抽 —— 那是去年淮南抗敌时中了流矢,太武帝亲自给他敷的金创药。他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刀柄上的 “守” 字被体温焐得温热,这是太武帝登基十周年时赐的,刀鞘裹着甜市老皮匠鞣的牛皮,边角磨得发亮。
偏殿里飘着羊肉汤的香气。陈五掀帘进去时,见八岁的新帝拓跋弘正捧着青瓷碗,勺柄上沾着羊油,正往嘴里送。他对面坐着崔峻,崔家现任家主,宽袖博带,腰间玉牌叮咚作响,眼角的泪痣衬得人斯文,可陈五记得三年前查寺田案时,崔府密室里堆着的南朝绢帛 —— 每匹都绣着刘宋的双鹤纹。
“陈大人来了。” 崔峻放下茶盏,笑得像春月:“陛下用膳呢,咱们且等片刻。” 他指节敲了敲案上的《贞观政要》,“前日在中书省,老臣翻到太宗皇帝说‘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倒想起陈大人当年在甜市,带着胡汉百姓打麦饼的事。”
陈五没接话。他盯着拓跋弘碗里的汤 —— 汤面浮着层羊油,油花里映着新帝的脸,像极了太武帝十二岁时的模样。那年陈五在漠北救了被狼围的小皇子,他抱着浑身是血的孩子跑了二十里,孩子在他怀里说:“陈五,等我当皇帝,让甜市的麦饼香飘到洛阳。”
“陈卿。” 拓跋弘突然开口,汤勺 “当啷” 掉进碗里,“阿翁走的时候,抓着你的手说什么?”
崔峻的手指在案上蜷了蜷。陈五弯腰替小皇帝擦去嘴角的汤渍,触到他冰凉的下巴:“陛下,先帝说‘守好’。守好大魏的山河,守好胡汉的百姓。”
崔峻笑了:“说得好。老臣这把年纪,别的不敢说,守成二字还是懂的。前日与太常寺议尊号,拟了‘太武’二字,先帝泉下有知,该欣慰了。” 他从袖中抽出一卷黄绢,“这是老臣与六部尚书联名的折子,说新帝年幼,需得德高望重之臣辅政。老臣不才,愿与陈大人同领顾命。”
陈五的目光扫过黄绢上的签名 —— 六部尚书里,吏部、礼部、工部都是崔家门生,连左卫将军的印都盖着。他摸出怀里的甜灯,金砂在掌心慢慢聚成 “危” 字。这灯是甜市老匠人造的,金砂随心意显字,太武帝活着时总说:“陈五的甜灯,比朕的千里眼还灵。”
“崔大人。” 陈五把甜灯收进袖中,“前日先帝咽气前,单独留了遗诏给臣。” 他从内衫取出个檀木匣,匣上的锁是太武帝亲手刻的玄鸟纹,“臣本想等陛下及笄再呈,但如今事急 —— 先帝说,顾命大臣只留一人。”
崔峻的脸白了。偏殿外的鹦鹉突然扑棱翅膀,撞得鸟笼哐当响。拓跋弘扒着案几探身:“是什么?是什么?”
陈五打开檀木匣,取出一卷明黄纸。纸页边缘泛着旧,是太武帝的字迹,笔锋如刀:“朕崩后,命陈五为顾命大臣,总领朝纲,节制六军,直至新帝加元服。崔氏、卢氏等世族不得干政,违者以谋逆论。”
崔峻 “啪” 地打翻茶盏,青瓷碎片溅在拓跋弘脚边。他猛地站起来,广袖扫落了《贞观政要》:“陈五!你敢伪造遗诏?先帝与崔家共打天下,当年漠北之战,我祖父送了三千匹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