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房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举止有度,便点点头,"随我来吧。"
穿过一道回廊,林乔被带到一间宽敞的厅堂。厅内摆着几张书案,上首坐着一位五十多岁、面容严肃的男子,头戴儒巾,身着青色长袍——想必就是县学教谕张明远了。
"学生林乔,拜见教谕大人。"林乔恭敬地行了一个书生礼。
张明远微微颔首,"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回大人,学生原是西边林家村人,因避灾荒来到贵县。"林乔如实回答。
"可曾进学?师从何人?"
林乔早有准备,"家父在世时曾请过西席,学生随学了几年。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
这半真半假的回答似乎让张明远满意——既表明他有基础,又解释了他为何没有功名。老教谕从案上拿起一本书,"《论语·学而》篇,讲解一下'君子务本'四字。"
林乔清了清嗓子,从容道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言君子为学,当致力于根本..."他将自己在快穿局任务中学到的儒家经典解读娓娓道来,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出为学做人的道理。
张明远眼中闪过惊讶,又连续考了几段不同经典,林乔都对答如流。最后,老教谕拿起一本《三字经》,"蒙童初学,当如何教授此书?"
这是考验教学法了。林乔略一思索,"学生以为,蒙学教育当循序渐进。先识字,后明义。可配合故事、歌谣,使童子乐学..."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张明远听完,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既通经义,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反来应聘这蒙学先生?"
林乔坦然相告:"实不相瞒,学生现为族人首领,五十余口衣食所系,无暇他顾。且学生以为,启蒙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基,意义非凡。"
这番话说得诚恳而有见地,张明远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明日卯时到学,先试用一月。月俸一两银子,教两个班,每班二十人。"
林乔大喜,深深一揖,"多谢教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