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屋

百书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1章 高拱被逐归田里(第1页)

第41章 高拱被逐归田里(第1页)

隆庆六年(1572年)北京城,五月二十六日,年仅三十六岁的隆庆皇帝朱载坖(jì)在乾清宫龙驭上宾,临终前攥着内阁首辅高拱的手,喘着气说:“以天下累先生”,然而短短一个月后,这位权倾朝野的“顾命大臣”会被一道圣旨撵出京城,连收拾行囊的功夫都险些耽搁。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此人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共事的官员常被他怼得下不来台。《明史》说他“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意思是这人刚愎自用,还爱记仇。但他有真本事,在隆庆朝担任首辅时,整顿吏治、疏通漕运,甚至还跟蒙古俺答汗达成了“隆庆和议”。可他千不该万不该,得罪了两个最不能得罪的人——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一个是他的内阁同僚,张居正。

冯保,自小进宫,陪着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坖读书,后来又伺候万历皇帝朱翊钧长大,算是“两朝元老”。按规矩,隆庆皇帝驾崩前,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空着,冯保是最有资格补上的。可高拱偏不待见他,觉得这太监“黠慧”,怕他专权,硬是把冯保压了下去,推荐了另一个太监陈洪。冯保因为此事怀恨在心。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他跟高拱是同科进士,早年关系还不错,高拱当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时,张居正还是他手下的司业(副校长)。两人常在一起喝酒畅谈,都想干一番大事业。可到了内阁,位置不同了,心思也就不一样了。高拱当首辅后,独断专行,张居正想推行的一些新政总被他压着。《明神宗实录》里说,张居正“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他看着高拱专权,心里早有了把他搞下台的盘算。

隆庆皇帝咽气那天,宫里乱成一团。十岁的太子朱翊钧吓得直哭,两宫太后(陈皇后和李贵妃)抱着小皇帝,眼神里满是惶恐。高拱作为首辅,本该稳住局面,可他那张管不住的嘴又惹了祸。在跟其他大臣议论朝政时,他担忧地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本是抱怨小皇帝年幼,治国不易,可经过别人一传话,就变了味。

冯保连夜跑到李贵妃宫里,添油加醋地说:“高拱这是看不起小主子啊!他想自己掌权,怕是要行废立之事!”李贵妃孤儿寡母的,最怕的就是大臣专权。冯保见火候到了,又凑到她耳边说:“张阁老(张居正)是个忠臣,不如跟他商量商量?”

张居正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他连夜跟冯保碰头,两人一拍即合。冯保负责在宫里吹风,张居正则在朝堂上稳住局面,还暗中联络了一些被高拱打压过的官员。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万历元年(1573年)正月二十三日,小皇帝朱翊钧第一次临朝。高拱像往常一样,昂首阔步地走到殿中,准备主持朝政。突然,冯保带着几个太监从屏风后走出来,尖着嗓子宣读懿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揽朝纲,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惊惧不宁……着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这道旨意来得太突然,高拱当场就懵了。他张着嘴,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最后“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浑身发抖。旁边的张居正赶紧上前扶他,脸上装出一副惊讶又同情的样子。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昨天还呼风唤雨的首辅,今天就成了待罪之身。

有个叫沈德符的文人,在他的《万历野获编》里记载了一件趣事:高拱出京那天,雇了辆骡车,身上连像样的盘缠都没带。路过卢沟桥时,一个卖饼的老汉认出了他,端着一盘热饼追上来,说:“高大人,吃口热的再走吧!您在的时候,俺们老百姓日子过得还行,这点心意您得收下!”高拱接过饼,眼泪哗哗地流,嘴里不停地说:“惭愧,惭愧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