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屋

百书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8章 海瑞抬棺骂嘉靖(第1页)

第38章 海瑞抬棺骂嘉靖(第1页)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早春,北京东城的海瑞家门前摆着一口崭新的棺椁(,黑漆锃亮,还系着白绸带,像是在办丧事。海瑞活得好好的,这口棺材,是他给自己准备的。

屋里,海瑞正伏案疾书:“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求长生……”这篇后来震动朝野的《治安疏》,字字句句都在骂当朝天子,而海瑞,早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海瑞是海南琼山人,出身并不显赫,父亲早逝,母亲谢氏靠做针线活供他读书。这孩子从小就最喜欢《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了举人,却在会试中两试不中,后来被派到福建南平当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这官虽小,他却干得很认真。

有次延平府知府来视察,随行官员都跪地迎接,唯独海瑞站在中间,站的笔直。知府的随从呵斥:“海教谕,见了大人为何不跪?”海瑞说:“《大明会典》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可不跪。”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这地方虽不算富裕,却因靠近官道,成了官员勒索的重灾区。过往的京官、太监,都要地方官“孝敬”,少则几十两,多则上千两,这些钱最后都摊到百姓头上。海瑞到任第一天,就贴出告示:“凡过往官员,食宿按县衙标准供应,超标一概不付。”

有次,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yān mào qīng)巡查盐政,路过淳安。这家伙出了名的贪婪,所到之处,勒索受贿。淳安县丞劝海瑞:“海大人,咱们还是意思意思,送点银子吧,不然要得罪他的。”海瑞却让人备了四菜一汤,都是豆腐、青菜、鱼干之类的家常菜。

鄢懋卿见了饭菜,脸都绿了:“海瑞,你就用这个招待本大人?”海瑞躬身道:“大人,淳安百姓穷,下官实在拿不出更多。再说,您巡查前发过告示,说‘沿途不得铺张’,下官这是照办。”鄢懋卿气得说不出话,拂袖而去,回去就参了海瑞一本,说他“怠慢上官”。幸好海瑞政绩实在突出——他到任后清退了被豪强侵占的土地,让上千户佃户回了家,百姓都称他“海青天”——朝廷没舍得罢他的官,只是把他调到江西兴国当知县。

离开淳安那天,百姓们夹道相送,有人捧着刚蒸的米糕,有人提着自家酿的米酒,哭着说:“海大人,您别走啊!”海瑞眼圈也红了,却只是拱拱手:“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在哪里当差都一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被调到北京,任户部主事。这官阶不高,正六品,却能接触到朝廷权力核心。可越靠近权力中心,他心里越发愤懑——皇帝整天在西苑炼丹,不见大臣;严嵩虽倒,可新上来的官员依旧只知逢迎;国库空空如也,西北边防军连军饷都发不出,宫里却在大修道观。

有天,海瑞路过崇文门,见几个乞丐在抢半个窝头,其中一个还是退伍的老兵,腿上留着打仗的伤疤。老兵哭着说:“咱当年守边关,九死一生,如今却连口饭都吃不上,皇上不管我们啊!”海瑞站在寒风里,心中百感交集。

回到家,他对妻子王氏说:“我要给皇上上奏折。”王氏知道他的脾气,吓了一跳:“皇上最恨人提修道的事,杨继盛大人就是因为这个……”海瑞打断她:“杨大人是忠臣,我海瑞若怕死,就不配穿这身官服。”

他开始搜集材料,把嘉靖帝沉迷修道、不理朝政、重用奸佞的种种过错,一条一条列出来。写得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脸;写得气了,就拍着桌子骂几句。写到“百姓嗷嗷待哺,陛下却在炼丹求仙”,气得把笔都摔了,说:“这哪里是皇帝,简直是误国的昏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