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屋

百书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5章 状元被谪着华章(第3页)

第35章 状元被谪着华章(第3页)

渐渐地,云南的文人都知道了永昌卫有个被贬的状元。有人从大理送来宣纸,有人从昆明捎来墨锭,还有土司(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首领)派子弟来向他求学。杨慎干脆在卫所旁盖了间茅屋,取名“写韵楼”,白天教孩子们读书,晚上就着书立说。

他在云南的三十多年里,写了两百多部着作,涉及经史、诗文、音韵、民俗,简直是一部“明代云南百科全书”。研究《易经》时,他发现前人注释有错误,就翻山越岭去拜访纳西族的东巴(纳西族中主持祭祀、通晓东巴文的人),从东巴经里找佐证;写《滇程记》时,他徒步走遍了云南的山川,连哪个山寨产好茶、哪个渡口有急流都记在本子上。

当地百姓喜欢他的平易近人。有次他去赶集,见个卖柴的老汉在哭,问了才知道,老汉被地主骗了,柴钱没拿到。杨慎当即写下状纸,帮老汉告到了知府那里。知府见是杨慎的笔迹,不敢怠慢,当即判地主还了钱。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已经七十二岁了。这年冬天,永昌卫下了场罕见的大雪,他坐在“写韵楼”里,看着窗外的红梅,突然想喝酒。学生们凑钱买了壶当地的米酒,他喝了两杯,说:“拿纸笔来。”

借着酒劲,他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写完,他把笔一搁,问学生:“你们说,这词像不像我这一生?”学生们看着他鬓角的白发,想起他当年在北京的风采,都红了眼眶。

其实,杨慎不是没想过回京。嘉靖帝曾两次大赦天下,有大臣上书说“杨慎罪不至终身流放”,可嘉靖帝一看到“杨慎”两个字就堵得慌:“那个犟种,永远别让他回来!”有次杨慎路过四川泸州,离新都只有几十里路,他站在长江边,望着对岸的蜀山,终究没敢回去——他怕连累还在朝中的儿子杨有仁。

临终前,杨慎把学生叫到床前,指着书架上的书稿说:“这些东西,你们能刻就刻,不能刻就烧了。”说完,他闭上眼睛,手里还攥着那片写满批注的竹片。

消息传到北京,已经退休的内阁首辅徐阶叹了口气:“用修啊用修,你这一辈子,赢了名声,输了岁月。”云南的百姓在永昌卫给他建了座“状元祠”,把他的《临江仙》刻在石碑上。直到今天,去保山的人还能看到那座祠堂,祠堂门口的对联是:“滇海着书,一代文宗传异域;楚骚屈志,千秋正气壮山河。”

杨慎的一生,像极了他笔下的长江水——从京华的波澜壮阔,到滇南的曲折蜿蜒,最终都汇入历史的洪流。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