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的拔背,是从大椎至尾巴骨末端的长强穴,要产生一个上下互拔的劲。
它一方面可以使背部的肌肉得到坚韧性的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整个脊椎体伸长,这对于气通督脉、醍酬贯顶、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等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拔背,无论是横拔也好,纵拔也好,都应该在一定意识的控制之下来实现,而绝不可使用拙力。
否则即会使整个身躯和四肢完全处于束缚之中,成为僵拨或死拔,造成拔而不活之弊病。
横拔要使两肩的后端与大椎之间自然形成一个横向的半圆弧形,纵拔是要使大椎至尾骨末端同样形成一个纵向的半圆弧形。
拔背在三体势中的具体运用是:每当吸气时,背部均宜轻拔(或称松拔);
每当呼气时,背部均宜紧拔。有松有紧,才为阴阳互易。
当爆发劲力时,背部一定要使劲力上移至大椎部位,而后再分散到前胸、两膀、两肘和两手上去。
总之,含胸与拔背、沉肩与坠肘、扣肩与按膊、纵拔与横拔、虚领与顶劲、竖项与沉肩、挺项与扣肩等等,都是在互为作用、互相协同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所以在练习时,不要把它们截然地分割开来。
出拳如同钥匙开锁,拳劲可直钻人体深处
尚派形意拳是种体用兼练的上乘拳法,因此它在练习顺序上就与其它派别的形意拳不同。
因为尚云祥老先生说:“既讲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练五行拳即为治病、健身、变化气质、提高技术,就得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也就是按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形成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
鹰捉作为尚派形意的入门功法,尊为母拳,是练尚派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
大家叫它为“劈拳“,而尚老先生叫它为“鹰捉“,这样叫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