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在熟练掌握前三步之基础上,练技击有形有外的最后一步,因丹田劲活,腰劲得发,三催劲整,周身一体,劲整功纯,是身借臂力而得发阶段。
无论是原地,还是活步,都应把自己所学拳术之技艺通过抖大杆子展示出来。
以五行大杆子、五行大枪为基础,待其熟练掌握六合大枪后,方可真正认知练好大杆子对学习和掌握形意拳整劲和爆发劲又有多重要。
守住中路,往开里打!
在山区往往见到这样的场景,一条大江分制二岸的险峰峭壁,一根绳锁横江飞渡,有人要过河,拉紧垂索,从江一边,借着势能,即重力自由落体,延着横江索一路荡向对岸。
这玩意叫蹓索,过江的人要有胆量,势能不够,垂索吊不紧,很有可能中途出现死挂点,荡在河中央,进退不得。
如果把人的二胯比作二岸的山峰,裆下就是万丈大河,垂索即中轴,横索即纤制中轴的左右之盘,人从此岸靠势能荡向彼岸的过程即中轴运动方式。
这个比喻尽管不十分贴切,我实在找不到更好地,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中轴是垂紧的,越紧越有势,故人在出发一瞬间有向下荡力的动作,为的是提高势能的加速度;
第二横江索必须绷紧,松了垂索,即中定无以为定,第三,中轴的移动并非简单的平移,而是由高向低,由低向高的运动,俗称逢转必沉,以开代转。而且中轴的运动特性是荡!
所以,太极拳运动其实质就是以中轴为核心,四肢百骸为绷紧横索的势能运动,即守往中路,往开里打拳。
我们先说这根中轴。她是一根下巴垂向脚跟的无形线,当你打拳时确切感知这根线的存在,而且无处不在,动静都在,招招都在,无时无刻,象蹓索的垂索一样,从一个点荡向另一个点,这是何等的难啊!
难得是中轴的产生并非靠意识想象出来的。外界有人说百会到会阴连线就是太极的中定线,故人要直,靠放松了想就有,笶话了。
中轴靠四肢百骸的松开、抽紧、向心归集而成的一个确实存在的中心轴。好比杂技演员顶缸,无论头与缸哪个点接触,缸的垂轴对于杂技顶缸人来说一目了然,确实存在,这完全有别于虚拟的太极所谓的中定劲,是真实存在,而且要刻意守往的。
最后要忘了她,只想着我渡江而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