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屋

百书屋 > 武英殿 > 第104章 夏原吉谏言罢宝船 皇太子抑哀正大位(3)(第2页)

第104章 夏原吉谏言罢宝船 皇太子抑哀正大位(3)(第2页)

今日做了皇帝,终于自己说了算了,终于可以无所顾忌了,二十年来积蓄的愤懑和情欲一朝爆发,矫枉过正般的发泄,昼夜不闲,早朝午朝后忙着和群臣议事,晚间便忙着和 一帮如花似玉的女人极尽男女之欢,借着生理上大把大把的痛快消遣,一并释放着体内和精神上淤积多年的痛苦和磨难。

终于熬到了这个时候,活到了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呢?哪怕来日无多。白天处理起政务干练老道,晚上的床笫之欢不遗余力,高炽彻底放松了,心松了,身体松了,一切都松了,松得过了头!

几个月下来,身体哪里吃得消?头晕目眩,两耳乱鸣,走起路来更是吃力,人就像纸糊的、一捅就破了一样了。他故意让盛寅把脉用药,盛寅见他如此之虚便上以温补之剂, 几剂苦药汤喝下却不能见效,高炽骂他无能,徒有虚名,于是,盛寅借机,正好自请到南京太医院去了。蹇、杨等众臣虽知他有好色之习,却不成想如此着魔,前有李时勉之痛, 宫闱之事又怎么好深说呢?

其实,新帝高炽早已是强弩之末了,昏花的老眼已看不清眼前诸臣的面目,晚间见了美人虽然眼直,胯下再无举首之力了,太医院使陈克恭昼夜不离,已无济于事,四十八岁的他便驾鹤西去,满打满算当了十个月皇帝,正应了袁忠彻的推演。皇太子朱瞻基急匆匆从南京赶回,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两年之内两易君主,小东西朱瞻基又登基称帝,乐安的汉王朱高煦终于坐不住了,指夏原吉、杨荣为奸臣,准备靖难起兵。立左、右、前、后、中五军,以王斌、韦达、朱恒、 韦弘、韦兴各领一军,约山东、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几个指挥使共同响应,遣亲信枚青潜至北京,约旧功臣为内应。英国公张辅将枚青执献朝廷。一时全国紧张,静观朝廷动向。一想起朱高煦那张虎狼般的大脸,很多武将都闻之胆寒。大敌当前,在众臣劝说下, 新帝朱瞻基率大军亲征乐安。

御驾亲征,大兵围城,面对仪仗宏大、飒飒龙旗下九五之尊的威武皇帝,汉王的气势 一下子就被打压下去,陈兵大清河,欲与朝廷一决高下的雄心瞬间瓦解,尽焚兵器及谋逆书信,是战是降拿不定主意。跟了他几十年的爪牙王斌说,战降都是死,苦劝其拼死一战, 鱼死网破,或还有胜算可能。骄横、武勇、不可一世了一辈子的高煦此时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懦弱和胆怯,避开王斌等众臣,偷偷出城投降,结果,参与谋逆者被全部处死。

高煦被逮到京城后,连其长子一起废为庶人,囚在北京西安门内。一日,朱瞻基想起 了这个多年不法的叔父,忽的来了兴致,到囚室巡察。看着趾高气扬、前呼后拥的小皇帝, 高煦的气儿就不打一处来,几十年的仇恨和眼前天上地下的对比,义愤填膺,待他走近, 竟从木栏下突然伸脚猛绊了朱瞻基一跤。皇帝威仪大跌,朱高煦哈哈大笑。

这一脚玩大了,算是彻底结束了朱高煦的牢狱之灾,也结束了他的生命。朱瞻基震怒, 命人将朱高煦从牢里押出来,扣在一个大缸里,尔后,在大缸周围堆好木柴,点起大火, 将缸内的朱高煦活活烤死,受牵连的几个儿子也相继被处死。

朱瞻基在位十年,再不说还都南京的事。秉承祖、父等几辈之鸿业,内有太后张晋眉坐镇;外用“蹇夏”、“三杨”即: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鞠躬尽瘁的老臣辅政。天下安定,四海清晏,两京及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繁华日益一日,后人把永乐到宣德时期的大明盛世誉称为“永宣之治”。 宣宗瞻基之后,大明又经历了十二任皇帝,至崇祯十七年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所灭。

纵观有明一代,荒唐之君,比比皆是。由是,世人更是感怀那位移都塞下、文韬武略的永乐皇帝朱棣了。

有诗为证:

书林尽处朱雀啁,樯帆远涉意未休;纷纷万机纷纷事,漫漫千嶂漫漫酬。寒历朔漠寒 亦暖,暑往黑水暑也收;自古京华多霸业,不恋深宫恋风流。

喜欢武英殿请大家收藏:()武英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