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站在下面静静地看着这位皇帝四哥,说实话,要不是有以前的这些盘根错节,他真的很佩服皇上的这种改革弊政的精神,但是胤禩头脑里太多的牵绊纠葛,使得他已经无法真正的来帮助这位四哥了。他知道,这是大清财政制度的弊端,皇上四哥所说的这些他的都知道,但是要如何具体去做呢?
胤禩说道:“皇上,火耗归公可有具体方案?”
“当然,这件事情朕已经考虑了很久了,并非心血来潮。朝廷的财政制度太过于僵硬,没给地方官员留下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空间,造成地方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这些埋怨最终都是对着朝廷,对着大清。湖广总督杨宗仁已经上了折子,石文焯和田文镜在河南也上了折子,众卿散朝之后要仔细阅读,明天给出朕具体的意见。退朝。”
胤禛说完了,起身回宫了。
胤禩站在那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张廷玉转过身,走到胤禩前面,“八爷是否愿意和臣一起研读一下火耗归公的具体方案?”
胤禩微微一笑,“本王也正有此意。十三弟,一起吧。”
胤禩转头对着老十三胤祥说道。胤祥情绪复杂地看着胤禩,也终归是点了点头。此时,胤祥已经不想再对胤禩说什么了,说什么也是徒劳的,除非胤禩自己打开心里的结。
毓庆宫
胤禛让弘历留心政事,所以这么重大的改革也使得弘历陷入了沉思中。
“火耗....归公...”,李玉在一旁皱着眉头摇着脑袋自言自语道。
弘历看了李玉一眼,摇了摇头,说道:““火耗”一词源自明朝万历年间,与张居正万历九年全面实施的“一条鞭法”紧密相连,其起源与该税法改革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