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处,村民们已聚集起来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晨雾中隐约可见几台带着锈迹的收割机停在田垄边。
队伍中两名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整了整衣领,快步走向人群——久别重逢的拥抱与哽咽的低语在人群中荡开,随后便是关于迁徙计划的低声讨论。
利亚并未上前,她站在麦田边缘,指尖拂过沉甸甸的麦穗,低眉沉思。
作为一颗蛮荒星球,巴巴鲁斯人口稀少,科技水平落后,但这里的农耕并非完全停留在人力时代。
虽然缺乏精密机械,但那些冒着蒸汽的老式收割机总比纯人力劳作强些。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看似贫瘠的土地,每公顷亩产居然也能达到1500到2000公斤,与地球19世纪的农业水准不相上下。
当然,前提是能将作物及时收割。
海勒隘口约400到500亩的耕地中,大半种植着麦子和土豆这类主粮,余下的地块则错落种植着根茎蔬菜、豆类和牧草。
但眼下收割进度却还不到五成——这个劫后余生的定居点,最缺的始终是能挥动镰刀的手。
在来到这方世界前,利亚的空间里堆满了各式交通工具,唯独缺少农业机械——毕竟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要帮人收割麦子。
直到开始收编其他定居点的幸存者时,她才顺手带走了那些锈迹斑斑的老式农机。
带回去也不能直接用,这些老古董要么依靠牲畜牵引,要么装着笨重的蒸汽机,效率低得令人发指。回到山洞小镇后,卡尔卡托和希奎利特立即带着学徒们投入了改造工作。
他们先是拆除了原始的畜力传动系统,换上了由能量果实驱动的新型发动机。往复式割刀虽然保留了原有结构,但强化了传动杆的强度,以适应更高的转速。
至于更复杂的脱粒装置和收集系统,因为人手不足,改造进度参差不齐——有的收割机已经功能齐全,有的依然只保留原本的收割功能。
这次利亚带来的三台收割机中,只有一台完成了全功能改造。但即便如此,这三台机器也足以轻松应对数百亩的收割任务。
传统畜力收割机的局限性令人窒息:驮兽的体力限制、频繁的麦秆堵塞(每三小时就必须停机清理)、再加上天黑就必须收工,使得一台机器一天最多只能收割10~1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