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登正在回来的路上,先一封信送回来,让刘承宗看着鼓掌大笑。
高应登的大营不光在北边的河道埋桩子,阻止战船靠近辽阳,还在几处适合登陆的渡口、岸边埋了地雷阵。
尤其埋桩子的水域附近,战船行驶到那边,船底就得接触暗桩,放小船登陆,就得挨地雷炸。
不过因为他们没带地雷,地雷只是用千斤野炮炮药配合霰弹碎石做的野路子,所以还埋了几十颗火箭弹,分散在几处登陆地点,用细绳泡硝水做引线串联。
没有钢轮,自然就得留几个人在岸边芦苇荡看着人工点火。
这一套陷阱让刘承宗很高兴,火箭弹真是个好东西,这玩意在战场临时改造地雷能造成更高的杀伤,法子值得大力推广。
高应登还挺会搞小发明创造。
当然,最大的发明,是高应登在信上说,他的人拉回来上百根修整过的木头。
高应登是一旅主帅,负责此次攻打辽阳城,根据辽阳城大兵少的劣势,战术是隐藏攻击意图,将守军进一步分化,让他们分散在北、西、南三面四个城门,为一鼓破城创造机会。
火炮是攻城的重中之重,所以他借着在上游埋暗桩的机会,专门伐了上百根跟千斤野炮粗细相似的木头,装在战车上假装炮车。
计划是把这些玩意放在四门吊桥之外的攻城阵地,让守军以为他们要全面攻城。
至于真正要打那一面城墙,高应登跟刘承宗的意见相左,他建议跟着守军走,来几次试探性进攻,把守军四处调动,然后哪边好打、人少,他们就打那边,争取三日内把辽阳攻破。
刘承宗准许了这一计划。
很快,张献忠那边,李鸿嗣的奇兵营就有几支纵火小队押着数百俘虏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