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屋

百书屋 > 清穿:端淑贵太妃咸鱼躺赢了 > 第九十六章 太皇太后薨3(第2页)

第九十六章 太皇太后薨3(第2页)

“皇玛嬷好生将息,孙儿告退。”康熙低声嘱咐苏麻喇姑几句后,便转身离去。

待殿外脚步声彻底消散,太皇太后在苏麻喇姑搀扶下缓缓卧榻。她仰望着雕花床顶,眸中浮起一丝释然,仿佛卸下千斤重担。连日来蚀骨的病痛,竟也在这股轻松感中,稍稍褪去几分。

这番谋划,让博尔济吉特自残的计策,是她反复推敲后的决断。漠北两部纷争不休,恰似点燃火药的引信,必将引得觊觎大清江山的漠西准噶尔蠢蠢欲动。一旦战端开启,大清不得不出兵平乱,而漠南诸部便可顺势入局襄助。

此役若胜,既能削弱蒙古各部离心势力,又能彰显朝廷威权,于各方而言皆有利可图,于大清更是百利而无一害。太皇太后深信以皇帝的谋略,定能看透这层层布局,故而才将此筹谋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此局于漠南诸部而言,既是立功良机,更是存续之计。借由战事,博尔济吉特一族可再建殊勋,扬威立万,让皇帝亲眼见证其对大清江山的重要性,为她薨逝后家族荣耀延续筑牢根基。太皇太后深知,单凭满蒙联姻难以消弭皇帝对博尔济吉特的戒心,唯有以战事为纽带,构建共同利益目标,才能巩固两族联盟,在并肩作战中深化彼此牵绊。

而且彼时朝堂之上,满蒙分离之势渐显,蒙古势力式微。唯有借战争重创准噶尔与喀尔喀,在消耗诸部实力的同时,以战促统,推动蒙古归一,才能重铸蒙古势力在朝堂的话语权。而她口中的“挫锐气”,实则暗藏深意,既为消除皇帝的猜忌,又为家族长远铺路。

她笃定皇帝不会伤及博尔济吉特根本,想来皇帝也心中有数,蒙古疆域广袤,大清难以直接统御,唯有倚仗与皇室血脉相连的漠南博尔济吉特一族,才能稳固边疆,实现对外蒙古的间接掌控,强化大清对漠西、漠北的影响力。

所以她权衡再三,这场战事于漠南诸部而言,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大清而言,此局更是暗藏乾坤。乾清宫内,康熙独坐案前,反复咀嚼太皇太后的话语,越思越惊。他终于明白,当年汗阿玛对皇玛嬷的忌惮并非毫无根据,这般缜密的布局,这般洞彻人心的算计,于坐在皇位上的他而言,感觉脊背发凉。若皇玛嬷稍有异心,只怕这江山都将摇摇欲坠。念及此,康熙眼中闪过一丝惧意,但转瞬又想起太皇太后苍白憔悴的面容,那抹忌惮如晨雾般消散,只余一声悠长叹息,在空旷的殿内久久回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康熙越思越觉得,皇玛嬷此局当真是暗合天时地利人和。三藩之乱平定数年,朝廷内政渐稳,钱粮充盈、军备重整,已具备再战之力;蒙古各部纷争不断,外蒙势力虎视眈眈,边疆屡遭侵扰,用兵平乱实为大势所趋。再者,自己年逾而立,为保储君日后顺遂继位,也急需肃清外患、平衡朝局,解决蒙古之患,恰是为胤礽扫平前路荆棘。

他亦深知,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借战事重振蒙古势力,才能达成制衡之效。而且膝下诸位格格正值及笄之年,若草率下嫁,既委屈了格格们,也难换得蒙古诸部的真心归附。唯有待诸部立功后主动请婚,联姻才能成为稳固满蒙的金绳铁索。更要紧的是,太皇太后一旦薨逝,蒙古恐失主心骨而生异志,唯有借这场战事彰显朝廷重视,才能稳住漠南漠北人心。

这般细细推演下来,康熙才知自己早已身在局中。太皇太后显然早已算透一切,此局既护住了大清江山的根本,又为博尔济吉特一族谋得了长远。她既是博尔济吉特的骄傲血脉,更是撑起大清基业的擎天玉柱。念及此处,康熙望向慈宁宫的目光愈发深沉,心绪翻涌难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