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微微颔首,“诸位爱卿,朕有功当赏,有过则罚,诸位爱卿都说说吧!对于张毅之功,朕该如何封赏?”
李世民话音落下,殿中群臣神色各异,开始左顾右顾,低声议论起来。
张毅微微转身,目光看向了大理寺卿刘弘基,只见其腰背挺直如松,眉宇间仍透着沙场淬炼出的锐气。
中书令房玄龄率先出列,恭敬的拱了拱手,“启禀陛下,自行车确为利国便民之物,臣以为,可按‘献技革新’之例,擢升一级,封县侯,以彰其功。”
“臣等附议!”
殿内众臣齐齐出言附和,李世民微微颔首,正要出言同意,就在此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立即出列,恭敬的拱了拱手。
“启禀陛下,张毅造出了利国便民的自行车虽然有功,但其身涉流言案,大理寺尚未结案,若此时贸然封赏,恐有损朝廷法度,还请陛下三思!”
“臣等附议!请陛下三思!”
殿内众臣齐齐出言附和,李世民顿时有些为难了,因为文武百官对张毅封侯之事,同意和反对的人几乎一样多。
正在此时,一直沉默的刘弘基忽然踏前一步,恭敬的拱了拱手,一脸肃然说道:“启禀陛下,大理寺查案,讲的是实证,张毅涉案之事,至今未见铁证。”
“而张毅造自行车之功,却是满城百姓有目共睹,若因风闻之言搁置封赏,岂非寒了天下献才者的心?”
刘弘基的声音洪亮,如金石坠地,掷地有声。
封德彝脸色涨红,正欲出言反驳,却见兵部尚书杜如晦突然笑道:“绍宗所言极是!自行车若用于驿道传信、边军补给,必能事半功倍。陛下,臣附议封赏!”
太极殿内一时静默,只听得殿外晨风掠过檐角的铜铃,发出了清越的声响。
李世民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内众臣,最终落在了张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