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屋

百书屋 > 译电者 > 第468章 饥饿测试中的容错(第2页)

第468章 饥饿测试中的容错(第2页)

基础容错:允许 10% 重量差(如 5 市斤票 9.8±0.98 克仍视为有效)

生理补偿:根据断粮天数动态调整,断粮 1-3 天允许 10%,4 天以上提升至 15%

这个模型的灵感源自矿洞的 "刻齿留缝" 哲学:竹制齿轮允许 0.01 毫米的形变,对应粮票允许 0.4-0.7 克的重量浮动。老王用矿洞刻刀在算盘档上做标记:"每档多刻半道痕,就是给饥饿的容错空间。"

2. 土法验证的生死测试

团队在断粮状态下进行三轮测试:

断粮 1 天:老李准确换算 23 人 ×6.6 克 = 151.8 克,容错机制未启动

断粮 3 天:老李误算为 157.8 克(+4% 误差),机制自动修正至 151.8±10%(136.6-167.0 克),仍指向正确粮库

断粮 5 天:老李错算为 181.8 克(+20% 误差),机制触发二级校验,结合装订线刻痕重新定位

测试显示,容错机制将有效传输率从 60% 提升至 85%,这个数据让陈恒想起 1959 年 "61 式" 齿轮的 30% 防潮性能提升 —— 都是用生存经验兑换的安全空间。

3. 抗联智慧的现代转译

老李在容错算法中加入抗联的 "触觉补偿":当指尖触感模糊时,通过粮票的粗糙度辅助判断 —— 棉票的柔软感对应五市斤,麻票的粗糙感对应三市斤,这个经验让他在断粮时仍能保持 70% 的触感准确率。

"1943 年密营," 他摸着 1955 年棉票,"战士们凭触感分粮食,现在咱凭触感分粮票。" 这种将身体记忆转化为容错参数的做法,让算法有了抗联篝火的温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实战中的容错奇迹

1. 断粮七日的生死电文

1961 年 1 月,某县断粮七日,老李接到电文:"五市斤票 25 人,三市斤票 18 人"。饥饿导致他将 25×9.8 算成 265,却因容错机制(允许 ±10%)被系统识别为 245-275,结合装订线的红绳标记(华北地区),最终锁定北京粮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