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手小酒馆后,连一半都拿不出来。”
徐慧真这些年挣得不少,但投入小酒馆、小食堂以及两家店铺,资金就不足了。
此话一出,徐慧芝和三个女儿,包括小当都震惊了,一听二十四万,她们有的连二十四块都掏不出来。
“慧真,这钱我来投,不够的部分我先垫上,分红后优先偿还我的本金,按最低利息就行。”
李建设其实利用时间差,再等一两年,就能从银行得到好处。
八十年代,农村有大约一百七十亿无息贷款流入,因八一年农村社员储蓄已达一百六十九亿。
同年,城市居民存款高达三百五十四亿,超八成是定期。
当时农村贷款极其宽松,无需抵押无利息,只要成年有户口、六十岁以下,去信用社按手印就能拿到钱,还能多次借贷。
城市虽有利息,但也宽松,只要敢贷银行就敢放,但合同注明父债子偿、子债孙偿,把不少人吓退了。
不过九十年代中期,农村信用社几乎垮掉,坏账堆积如山,就像后世说的“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唉!那我明天就启动宾馆项目了。”
(caef) 徐慧真如此着急,是因为眼见陈雪茹的酒楼即将开业,而自己还只是小打小闹,心里不服气。
李建设想了想说:“慧真,人生不过穿衣、饮食、居住、出行。
你经营的小酒馆、小食堂,陈雪茹的酒楼,傻柱的饭馆,都是关于饮食。”
“现在住的宾馆就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只要守规矩,都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