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
前门全聚德烤鸭店里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烤鸭特有的果木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勾人食欲。
“邹老师,快请坐!”刘青山和朱霖起身相迎。
“哈哈,青山!恭喜恭喜啊!合同签了,钱也到手了,双喜临门!”邹荻帆笑着打趣道。
“托两位老师的福!”刘青山笑着应道。
四人纷纷落座。
已经吃过一次的刘青山熟门熟路地点了菜:一只烤鸭、鸭架汤、火燎鸭心、芥末鸭掌、清炒时蔬,还点了几瓶冰镇的燕京啤酒。
不一会儿,一位头戴高帽、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推着小车来到桌旁。
车上架着一只烤得枣红油亮、滋滋冒油的肥鸭,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师傅,麻烦您片得薄一点!”朱霖笑着叮嘱。
“好嘞!您瞧好吧!”师傅爽快地应道,手起刀落,动作行云流水。
薄如蝉翼、晶莹透亮的鸭皮和粉嫩多汁的鸭肉,随着他手腕的翻飞,一片片整齐地码放在洁白的骨瓷盘中。
真·赏心悦目!
看着盘中那酥脆的皮、细嫩的肉,邹荻帆笑了起来,“说起这烤鸭啊,可是咱燕京的‘食文化活化石’,渊源能追溯到南北朝的‘炙鸭’,到了明代,宫廷御膳里就有了‘焖炉烤鸭’,那会儿就在金陵和燕京都流行开了。”
“后来明成祖迁都燕京,这烤鸭技艺也跟着北上,在民间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