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紫禁城的角楼在凛冽的寒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林清梧端坐在文渊阁的暖阁里,手中握着一支用南海沉檀木制成的判官笔,笔尖饱蘸着浓墨。
她面前的梨花木长案上,堆满了各地的奏折,以及翰林院刚刚呈上来的《文官监察法》草案。
七位翰林学士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要知道,这位年轻的摄政文相,可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儿。
她心思深沉,手段凌厉,朝堂之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诸位都是当世大儒,饱读诗书,朕很欣慰。”林清梧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病弱,却又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这部《文官监察法》事关重大,务必做到滴水不漏,公正严明。朕希望它能成为悬在所有官员头上的一柄利剑,震慑宵小,匡扶正义!”
“臣等谨遵文相之命!”七位翰林学士齐声应道,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林清梧微微一笑,拿起草案,漫不经心地翻阅着。
她的目光扫过其中一条条款——“三品以上大员,若有不服监察者,可向都察院申辩免审”。
她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呵呵,真是漏洞百出!
这么明显的破绽,简直就像是故意留下的陷阱。
“这条……似乎有些不妥。”林清梧用朱笔在“申辩免审”四个字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抬起头,看向众人,“诸位觉得呢?”
翰林学士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开口。
大家都知道,文相大人这是在考校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