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王掌柜,直接捐了五千两。
赵掌柜也很积极,捐了三千两。
江知县身为父母官,也捐了一千两银子。
还有县城里那些大大小小开店铺的,以及大大小小的地主,这些人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被迫,但甭管自愿还是被迫,在江知县找其谈心且捐了一千两的事实跟前,他们都无比支持修路。
所以,富人们凑了四万两银子出来。
明知府那边还没有消息,但府城富人多,明知府募捐到的银子肯定比江知县募捐到的多。
黎荞是知道修路一事的,他和陶竹年前虽然没有去县城,但这么大的事儿,有无数人将消息传给他。
他当时想要捐银子,但江知县不让,江知县说他已经把平城到三柳村的路给修了,平城到府城的这条官道,暂且不用他出力。
等真的修起来,若是缺银子,那他再象征性的捐一些。
江知县不想让黎荞花太多银子,圣上的御笔匾额明确点出来了:必有余庆。
黎荞必须得富!
若是在他任职期间黎荞花出去无数银子,那还算什么必有余庆。
他可不想因为这些小细节给圣上留下坏印象。
对于江知县的脑回路,黎荞有些哭笑不得,但既然江知县不让他捐钱修路,那他专心挖河吧。